Traversi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Lux Veritas.
Home   Rui En   Fan Club   News   Dramas   Music   Variety   Join  
 

 

19 December 2014 | 11:30 am
Zaobao: 亚洲电视大奖启示录

日期: 19/12/2014 |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 记者:洪铭铧

亚洲电视大奖上周圆满落幕。较早前采访了亚洲电视大奖主席黄永源,他提供的资讯解答了我多年来的一些疑惑。

亚洲电视大奖的节目和艺人奖项,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赛,从华英泰越菲奥日韩以及马来、阿拉伯和印度各区方言,林林总总,在同一个平台参赛。

为了方便评审,大会只能要求各参赛单位每份参赛作品以英语发言,或附上英文字幕,或以英文书写的节目搞/剧本,同时邀请能操流利英语这担任评审,以最普遍使用的国际语言来作为大会评审方面的最大公约数,让本来毫无共通性、风格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各位入围者,得以通过语文的“统一”,而被理解及被评审。这一来,比如一个阿拉伯评审看着英文书写的剧本大纲,也能大略知道一步韩剧的内容。

精彩对白在翻译中失味

不过,这么做还是有无法尽善尽美之处。例如一部中国剧里,当编剧别出心裁地用谚语或俚语带出笑料时,印度评审会看懂大纲,但如何领略那种利用本身语言独特性创造出来的巧与美呢?对白写得再精彩,大概也都在翻译中流失了–lost in translation。

戏剧尚且如此,综艺节目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谈话节目,或是以语言出位的节目。来到主持人的比赛,难关一样。一名越南主持人用其家乡的绕口令耍幽默时,评分的马来评审不会听得出对方的发音准不准,只能从表情、动作等作判断。

在上述限制下,我觉得,以各地语言发生的作品和艺人会吃闷亏,以英语发生的作品和艺人免不了稍占便宜。

我要说的是,评审不是刻意偏袒,而是,亚洲电视大奖和任何跨语言的影剧奖一样,都必须面临此一先天性的局限。

本地作品少了“翻译”隔阂

我觉得这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加坡的喜剧节目和演员经常在这两个项目得奖。当然,他们本身就有优秀之处,但在比赛中,他们比以非英语发声的对手,少了“翻译”的隔阂,效果更直接。一些台湾、韩国、日本的综艺节目,常做到让观众哈哈大笑,但如果你不理解他们的语言,应该笑不出吧?

也许因为这些因素,亚洲电视大奖过去有钟琴打败张小燕、郭亮与权怡凤打败曾志伟的前例。如果评审精通华语,或许比赛结果就不一样了。

“推销术”不力难掀热潮

但即使有以上所提的障碍,本地仍不时有非华语节目和艺人得奖-虽然你算一下,本地英语节目及艺人在亚洲电视大奖的收获,以39比23(包括今年的4比3),相当大幅度的领先本地华语节目及艺人。这只是娱乐类奖项的计算,不包括新闻类及记录片类。当然,语言的障碍,在后两者只会更大,不会变小。

要说的是,华语节目和艺人,哪怕优势不如英语对手,只要能抓准评审推测,避开先天的语言不利之处,也有上台的希望。

我也问黄永源,本地节目和艺人得奖机会不比娱乐制作先进的中港台日韩差,为什么新加坡在亚洲没有造成一股热潮呢?他回答,那就要看电视台的推销术了。新传媒掌握了得奖法门,是钻研推销术的时候了。否则最佳电视频道之类的奖项,得了又得,问题是,普罗大众,真有人把它当一回事吗?

Source: Zaobao

Categorised in Asian Television Awards, CH, Zaobao.